开放式大学规划建设研究

青岛大学文化旅游高等研究院 2018-12-15 21:04:27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壹 中国大学城及大学现状简析 一、中国大学的“大院式封闭模式” “大院式封闭模式”阻塞了城市交通,封闭式的围墙隔绝内外,造成各类公共资源配置的失衡,同时还阻隔了大学与城市文化精神层面的交流。 1.创立初期:院墙式封闭管理 中国大学的创立时间大都不长,校园以院墙进行封闭管理是其主要特点。无论是在早期的

中国大学城及大学现状简析

一、中国大学的“大院式封闭模式”

“大院式封闭模式”阻塞了城市交通,封闭式的围墙隔绝内外,造成各类公共资源配置的失衡,同时还阻隔了大学与城市文化精神层面的交流。

1.创立初期:院墙式封闭管理

中国大学的创立时间大都不长,校园以院墙进行封闭管理是其主要特点。无论是在早期的动荡和战争时期,还是后来的困难和动乱时期,封闭式的院墙都能够起到保护大学的积极作用。

2.1949年之后:“大院文化”影响

在1949年以后,大学校园还受到国情特有的“大院文化”的影响,这种最早基于防御、划界甚至象征身份的封闭式格局,对包括大学校园在内的中国城市空间发展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3.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逐渐与社会融合

19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社会趋于稳定,这种封闭式的大院模式开始逐步打开,大多数大学虽仍然保留有围墙大门,但已不再是封闭的象征,而是类似于日本大学或者古代文庙门前的牌坊或照壁一样的功能,具有宣示进入学术圣地大学边界的意图,具有积极含义。中国大学逐渐开始与社会融合,大学讲座等都向社会开放,中国大学与城市的关系进入一个良好互动的时期。

4.近年来:全面封闭式为常态

2002年SARS疾病在全国的恶性传播,为了保障校园师生的安全,全国大学普遍实行严格的隔离式管理。虽然SARS危机解除后,大学校园又陆续恢复开放,但随着奥运会等一系列重大国际事件的到来,为了适应社会维稳工作的需要,全面封闭式的校园管理成为常态。许多大学校园被与市民、游客截然隔开。

引用:《大学校园的开放式设计研究——以厦门大学为例》

二、中国过去30年大学扩张模式

三、中国大学的功能转变

四、开放式大学认识三大误区

国外开放大学与城镇发展相关研究

案例分析一——剑桥大学

剑桥大学是现今世界各个大学中较具特色的开放式校区,深度融合于城市中的大学。

区位:位于英格兰剑桥郡剑桥市卡姆河畔,距离伦敦市区36km。

规模:占地面积达41km2,学生约16.9万名,包括近7000名研究生,教师(教授、副教授、讲师)1000余名及1000余名访问学者。

学科:拥有35个学院的综合性大学。

形成生活学习服务圈。

学院组团式空间布局:

校园建设同剑桥城镇的发展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大学内外无明显差异,各个学院自成一体,但大学教学区、生活区、服务区等开放共享,与剑桥镇区自然融合。

分散式发展——以老校址为中心,向外分散发展。生活社区分散在城镇内部,围绕在各个学院周边。

开放式校园——无校园围墙,各院系同生活区自成体系,院系间彼此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学院制管理模式——15世纪,开创性地成立专业院校,学院制逐步形成并在之后的几百年里发展为世界上较具特色的管理模式。

独特的“剑桥产学研模式”,是欧洲先进的高新技术产业研发中心。形成了企业研发机构、高校研究机构和技术咨询机构为三大创新主体的独特产学研合作网络。在剑桥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被称为剑桥地区的“技术提供者”。知识、技术转移和创新创业活动十分活跃,大量的中小企业诞生,是欧洲知识型企业的中心。

培养大批高端人才,大量的风险资金和跨国企业聚集,是欧洲高端要素最集中的地区。剑桥地区是全英国除伦敦外种子资本和风险资本最密集的地区,共吸收了全英国25%的风险投资和全欧洲8%的风险投资。

全球化的剑桥大学

开放的学术合作、国际交流、留学生的融入,剑桥大学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国际影响力。

案例分析二——加尼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1、社区

排名前列条设计原则认为:校园区开发应在既有“社区”内进行,这些社区由校园区开发的街区构成,且应有清晰的便捷和鲜明的特色。校园区社区同时也将成为理想的工具,帮助确立独立学院的选址,聚集相关学科,并提供住宅。

2、学术通廊

第二条设计原则认为:大学的多数院系和课程应受益于相关学科在空间上的相邻性。因此、总体规划跨越社区边界建立起“学术通廊”,以便将相关的学科设置于相邻区域,并在通廊内布局学术机构,最初确立了5条院系通廊:海洋科学、生命科学、人文学科、社会学科、工程学,教学和物理学、该规划保护并加强了校园区各个部分之间的道路与步行联系,提升了可达性和出行便捷性。

3.大学中心

为了提供学生活动和大学课程教学。校园区明确要求建立一个大学中心,与城镇中心概念类似,此处应方便来访者和来自园区的人们到达,从而起到校园区社交中心的作用。总体规划建议保留一部分老建筑与景观庭院,配合植入的新建建筑,共同构成校园核心。

4.公园

太平洋海岸线及位于UCSD项目区域内的台地、峡谷和桉树林构成一系列生态敏感的自然环境,这些环境特色得到重现,并被看做后人保留和保护的公园用地。因此,各个大学必须承认一项重要的原则,即必须负责保护类似自然资源和将桉树林指定永久性开放空间,对于这项工作,大学也应负有管理的义务。

5、连接

为了使大学的运行类似于一座独立的“城市”,必须将校园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这个“结缔组织”包括:道路、步道、公共入口、地标、景观通廊和景观特色,如果园区要营造连贯的场所感,提升各种功能的可达性,建立这些联系将是非常必要的。同样关键的是,大学应当惠及周围社区的方式与区域内的邻近城镇和城市建立连接。

案例总结

 

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中国的高校大学小镇构想与建议——建设具有可持续的大学

一、总体特色:共享、开放、融入

共享

在这里,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如体育场馆、图书馆、艺术馆等,实现大学间的共享以及师生、市民和游客的共享。

开放

这里大学没有围墙,大学就像一座公共开放的公园,这里不仅没有物质的篱笆和围墙来局限校园,也没有学术上的篱笆和围墙来局限思想。

融入

在这里,学校不再是一座象牙塔,学生将是这里的主人,学生真正的融入城镇之中,成为大学小镇的市民。

二、开放式大学发展策略:

大开放、小封闭

大校园开放,教学办公等必要设施封闭管理。

校区、城区、社区、园区、景区五区合一

校区与城区深度融合、增加社会功能、产学研功能联动、植入旅游功能。

开放、融合、共享

开放——开放的空间、校园无墙化

融合——融合的校城、学生市民化

共享——共享的设施、服务共享化 

三、开放式大学规划原则:

1、可持续发展的动态规划

与高校总体发展规划相应协调

优化学校科教资源,注重近、中、远期的可持续发展,避免重复建设。

校园可持续规划与城市规划协调

重视校园内部建筑、生态绿化、道路建设,使学校纳入城市绿化生态体系。

校园空间的可持续规划

注重校园空间的弹性设计,营造不同类型的交流科研空间,预留未来发展。

2、系统化的分析方法

通过系统、科学的规划分析研究,形成逻辑清晰的大学校园规划思路。

3、完善的规划体系和程序

4、对传统历史文化的尊重

强调传统文化、艺术修养、人才培育等人文思想融入高校的办学思想、课程设置、校园活动、校园文化和学校管理、师生道德等,使得高校成为成为优秀传统思想和优秀文化创新、弘扬的策源地。

5、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

开展中国高校与世界各地的大学进行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中外教师交流活动、举办不同形式的学术研讨会议、交换留学生、国际科研合作或者合作办学等形式,以全新的姿态融入国际化发展与建设。

6、探索具有本土特色道路

在制度文化、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学科构建等方面赋予更加丰富的中国特色的元素,主动凝练和彰显具有自身学校特点的文化风格,塑造一座有自身特色文化积淀,并能履行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高校。

7、以人为本的规划思想

充分考虑学生与教师需求,提供不同形式的文化交流、户外锻炼的场所,步行游憩空间,如预留空间为教学辅助用地,如开敞式的空间供学生、教师作品展览或公共绿地等的建设,营造充满生机的绿色校园。

8、注重信息时代的新动向

信息技术时代主导的社会,大学不应只是传统意义的学历教育,保持教学设施的社会化、弹性化,培养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历能力和创新能力、科学研究能力以及重视学科体系的更新,使大学教育终身受益。

四、开放式大学-可开放空间与不可开放空间

在新时代的发展需求下开放式大学对于城市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1.促进大学带动城市文明与进步

大学提供的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都与所在城市产生极为紧密的联系,反哺城市,带动城市进步,与此同时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大学与城市良性共生相互获益。

2.促进大学与城市、社会的融合

大学都不存在实体的围墙,校园的教学、居住和其它功能建筑得以向城市延伸。校园不是被有形的围墙区分,而是营造去中心化的感知效果,逐步从面向专业群体转变为面向社会群体开放,直至回馈城市。

3.促进产学研合作互利和谐发展

依托大学强大的科技研发能力,创建科技园区,专项实验室等科研类机构,针对相关技术,以产业孵化的形式,进行科技研发。

4.促进与城市设施互补资源共享

通过学校文化及体育设施的对外开放,不但提升了校园设施的利用率,同时起到土地集约的作用。在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的文化体育场所的同时提升全民的总体素质水平。

5、促进疏导城市内外交通的压力

在同等比例尺下的城市路网,一平方公里范围内,可允许机动车自由通行的非尽端路及其交叉路口情况,

以北京师范大学-纽约大学、上海同济大学-巴黎高等师范学院为例

引用:《大学校园的开放式设计研究——以厦门大学为例》

结论:在同样的大小范围内,人口密度大致相当的情况,中国城市的大院小区围墙外的公共道路长度只有国外的2/5,路口数量不到国外的1/8,路口的平均距离是国外的2.1倍,因此拓宽城市道路宽度,通过合理规划交通要道,构建一座交通顺畅的城市。

6、促进城市土地集约紧凑化使用

对校园现有以绿化和路面停车场围绕建筑的模式,而造成过多消极空间,进行改变,对校园土地进行更为紧凑的填充式开发,通过新增低层办公、商业建筑或柱廊,对教学区域进行小组团围合,在围合形成广场或内庭院花园等领域从属感强烈的宜人的公共或半公共空间的同时,提高城市建筑覆盖率,促进城市土地节约利用,重塑城市肌理。

引用:《大学校园的开放式设计研究——以厦门大学为例》

7、促进步行、骑行友好城市建设

案例:普林斯顿大学

8、促进城市公共安全全面的改善

举例:以德国莱比锡大学为例,德国的大学都没有围墙和门卫,任何人都有权来大学参观、访问、听课。至于安全措施,由警方来负责,迄今为止并没有发生过大的暴力案件。

    图片来源:谷歌地图

结论:希望未来高校的开放,可以促进社会治安等的改善,给更多的人就业提升的机会,提供更完善的公共资源服务。希望未来,公众可以尊重大学的秩序,大学尊重自己的秩序。

 

编辑:  杨连发     校对:王俊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